衰变池处理放射性废水的基本流程严谨有序,主要分为收集预处理、储存衰变、监测排放三个核心环节,各环节紧密衔接,确保废水处理安全达标。
在收集与预处理阶段,放射性废水通过专用密封管道被集中收集,这些管道采用防腐蚀、防辐射的特殊材质,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泄漏或辐射扩散。收集后的废水首先进入预处理单元,工作人员会通过沉淀、过滤等方式去除水中的悬浮物,防止这些杂质附着放射性核素影响后续衰变效果。同时,借助酸碱调节装置将废水的 pH 值控制在适宜范围,避免腐蚀衰变池结构。对于含有长寿命核素的废水,还需通过离子交换、膜分离等技术提前分离,仅让短寿命核素进入下一环节。
进入储存衰变环节后,预处理后的废水被引入衰变池。衰变池通常设计为多格分区,可实现连续操作,一格进水时,其他格分别进行储存衰变和排放,提高处理效率。废水在池内静置,依靠放射性核素的自然衰变特性降低活度,储存时间严格按照目标核素的半衰期计算,一般为 5-10 个半衰期。例如,针对半衰期约 8 天的碘 – 131,需储存约 80 天,使其活度大幅衰减。池体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内衬防护层的结构,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渗漏,外侧的屏蔽层则降低对周边环境的辐射影响。
最后是监测与排放环节。储存期满后,工作人员使用专业的辐射监测仪器对废水的放射性活度进行检测。若检测结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,如低放废水限值 10Bq/L 以下,废水将通过专用管道排放,部分达标废水经处理后还可回用至绿化、冲厕等场景。若未达标,则延长储存时间,直至再次检测合格。整个过程配备自动化监控系统,实时监测液位、辐射水平等参数,衰变池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报警并采取应急措施,确保处理全程安全合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