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053683502

衰变池组成结构及作用说明
衰变池组成结构及作用说明发布日期:2025-07-09  浏览次数:222

一、核心组成结构​

衰变池由主体池体、功能分区、监测系统与安全设施构成,通过专业化设计实现放射性废水的安全贮存与合规排放。主体池体根据规模采用不同材质:中小型池体以 304 不锈钢焊接并内衬防渗层(防渗系数≤10⁻¹²cm/s),大型池体采用 C30 抗渗混凝土浇筑并铺设 HDPE 膜形成双重防渗结构,确保无渗漏且寿命≥15 年。选址需建于地下,远离居民区与取水构筑物,地基处理保障沉降差≤3mm。​

功能分区针对核素特性设计流道:推流式池体设 “S” 形导流墙延长水流路径,槽式池体通过并联分隔槽体实现不同核素分类处理(长半衰期槽贮存≥180 天,短半衰期槽≥30 天),配套污泥斗与冲洗装置定期清除沉淀物。监测系统集成液位、放射性活度与 pH 传感器,实时数据上传至中控系统,超限自动报警;PLC 控制实现 “注满 – 衰变 – 排放” 循环的智能化切换。安全设施包括铅屏蔽层(辐射剂量率≤2.5μSv/h)、双泵冗余排水、应急电源及活性炭通风系统,构建防泄漏与辐射防护多重屏障。​

二、各结构单元核心作用​

主体池体作为安全贮存基础,通过高强度防渗材料阻止废水渗漏,屏蔽结构降低外部辐射风险,容积设计确保废水贮存至放射性活度达标。功能分区通过导流墙或分隔槽体优化流场,避免短流与交叉污染,污泥斗设计便于沉淀物清理,保障衰变效率。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化管控与智能控制,为合规排放提供实时依据,减少人工干预与辐射暴露风险。安全设施则通过防渗、屏蔽、应急排水等措施,确保设备故障时的风险可控,满足国家辐射防护与排放标准。​

三、结构设计核心逻辑​

衰变池设计遵循 “分类处理 – 精准控制 – 安全冗余” 原则:按核素半衰期分槽处理,通过导流结构优化水力停留时间;材料、监测与排放参数严格对标国家标准,构建防渗、屏蔽、应急三级安全屏障;模块化设计与自动控制系统提升运维便利性,预留检修通道便于后期维护,实现放射性废水处理的安全性、合规性与高效性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