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053683502

处理医院放射废水的衰变池介绍
处理医院放射废水的衰变池介绍发布日期:2025-06-11  浏览次数:224

处理医院放射废水的衰变池是一种专门用于处理医院在放射性诊断、治疗和核医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的设施,通过对放射性核素进行衰变处理,降低其放射性活度,确保废水达到排放标准,从而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 。以下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说明介绍:

### 基本结构 –

**池体**:衰变池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,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耐腐蚀性,防止放射性废水泄漏。池体的尺寸根据医院产生放射性废水的流量、放射性核素种类及活度、衰变时间等因素确定。

– **分隔与导流**:一般会被分隔成多个相互连通的格室,常见为3 – 5格。通过合理的导流设计,使废水在各格室中依次流动,延长废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,确保放射性核素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衰变。

– **进出水口**:设有专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,进水口与医院放射性废水产生区域的排水管道相连,出水口则与符合排放标准的排水系统相接。在进出水口处通常安装有阀门和监测设备,用于控制水流和监测水质。

– **监测设施**:配备放射性监测探头、液位计等设备,实时监测衰变池内废水的放射性活度、液位高度等参数。这些监测数据可以传输到医院的监控中心,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掌握衰变池的运行情况。

### 工作原理 –

**放射性衰变**:放射性核素会自发地进行衰变,释放出射线并转化为稳定的核素,在此过程中放射性强度逐渐减弱。衰变池的作用就是为放射性废水提供足够的停留时间,使其中的放射性核素充分衰变,降低废水的放射性活度。

– **时间控制**:根据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和排放标准,确定废水在衰变池中的停留时间。例如,对于含有碘 – 131(半衰期约8天)的废水,通常需要在衰变池中停留30天以上,以确保其放射性活度降低到安全水平。

### 处理流程

1. **废水收集**:医院在开展放射性诊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,如放射性药物使用后的清洗废水、患者的排泄物等,通过专用的排水管道收集,输送至衰变池。

2. **衰变处理**:废水进入衰变池后,按照设计的流程在各个格室中依次流动,在流动过程中,放射性核素不断衰变。工作人员会根据监测数据,确保废水在池内停留足够的时间。

3. **监测达标**:在废水达到预定的停留时间后,对衰变池出水口的废水进行放射性监测。只有当废水的放射性活度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(如《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中对放射性废水的要求)时,才允许排放。

4. **安全排放**:经检测合格的废水,通过出水口排放到医院的常规污水处理系统,进一步处理后排放至市政管网。若检测不达标,则需继续在衰变池中进行衰变,直至符合排放标准。

### 管理与维护 –

**定期监测**: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衰变池的放射性水平、水质、液位等进行监测,并做好详细记录。一旦发现异常情况,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。

– **设备维护**:定期对衰变池的进出水阀门、监测设备、导流设施等进行检查和维护,确保设备正常运行。对老化或损坏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换,防止出现故障影响衰变池的正常工作。

– **清淤与清洗**:随着时间的推移,衰变池内可能会积累一些沉积物,需要定期进行清淤处理。同时,在必要时对衰变池进行清洗和消毒,保证池内环境的清洁和安全。

– **人员培训**:对涉及衰变池操作和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,使其熟悉衰变池的工作原理、操作规程、安全防护知识等,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