衰变池处理放射废水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步骤来实现:
1. **废水流入**:
医院产生的放射性废水通过专用管道收集后,流入衰变池的进水口。在进水口处通常设有格栅或滤网,以拦截可能存在的固体杂质,防止其进入衰变池影响处理效果或堵塞管道。
2. **均匀分配**:
废水进入衰变池后,会通过一些导流装置或配水系统,使废水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格室中。这一步骤确保了废水在衰变池内能够得到充分、均匀的处理,避免出现局部处理不充分的情况。
3. **衰变过程**:
衰变池的核心作用是为放射性核素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衰变。由于衰变池被分隔成多个格室,废水在各格室之间依次流动,延长了停留时间。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,例如碘 – 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,钴 – 60的半衰期约为5.27年。根据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初始活度,以及排放标准的要求,确定废水在衰变池中的停留时间。在停留过程中,放射性核素会自发地进行衰变,释放出射线并逐渐转化为稳定的核素,从而降低废水的放射性活度。
4. **搅拌与混合(部分衰变池采用)**:
为了加速放射性核素与水的充分混合,一些衰变池可能会配备搅拌装置。通过搅拌,可以使放射性核素在废水中分布更加均匀,提高衰变效率,减少因局部浓度过高导致处理不彻底的情况。但并非所有衰变池都需要搅拌,对于一些放射性核素浓度较低、混合效果较好的情况,也可以依靠自然扩散来实现均匀分布。
5. **监测与控制**:
在衰变池的运行过程中,需要实时监测废水的放射性活度、温度、pH值等参数。通过安装在池内的放射性监测探头、温度计、pH计等设备,将监测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。工作人员根据这些数据来判断衰变过程是否正常,以及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。如果发现放射性活度下降缓慢或其他参数异常,可能需要调整停留时间、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或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。
6. **达标排放**:
当废水在衰变池中经过足够的停留时间,且经监测其放射性活度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,就可以通过衰变池的出水口排放到医院的常规污水处理系统。在出水口处通常也会设有监测设备,再次对排放的废水进行检测,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。经常规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处理后,最终排放至市政管网或自然水体。如果废水未达标,则需要继续在衰变池中进行处理,直至达到排放标准为止。